有关春节的传说有很多,有腊祭、巫术仪式、鬼节、打年兽等的传说就不提了,现在就从中国历史那个流星般闪耀的秦帝国说起。
在秦朝,一年的岁首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十月初一,这一天叫寒衣节。也就是秦一统六国后推行的国家法定历法《颛顼历》所定下的规矩,之后沿袭了100多年,直到西汉元封(汉武帝第六个年号)年间。
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第七个年号)五月,汉武帝推行新历《太初历》,正式确定正月初一是新年,并命名为立春节(春节),从此就开始有了爆竹(烧竹子)、一家人聚桌大鱼大肉及围炉守岁的习俗,不过放大假、贴春联、跑春运的现象尚未出现。
春节放大假制度始于唐朝。唐玄宗当时颁布了《假宁令》如下:"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当然这只是对政府公务人员而定,像私塾先生和学生的假期可长达一个月,而农民可能大年初一仍然需要劳作。此外,对于许多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没有固定的假期——春节到来,假期就来了。有趣的是,唐德宗在春节期间曾实行了"单号上朝,双号休假"的制度。这唐朝真是让人不得不折服啊,太伟大了。
而题写春联则是自五代十国后蜀(又称孟蜀,五代十国中十国之一)才开始兴起,并一直沿袭至今。后蜀题写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北宋,除了宋太祖时期的待定制度外,从宋太宗到宋振宗退位,官吏在元旦都有七天的长假。宋仁宗时期,包青天包拯上书建议将春节假期定为五日,所以宋仁宗与宋神宗时期的新年假期是五日。后来,由于朝臣的不满,到了宋徽宗时期恢复到了七天。南宋成立初期,官吏被撤职,没有年假。从绍兴议和后的第二年到南宋灭亡,官方每年的春节假期大都是五天。宋代私立学校的学生每年都有一个月的寒假,从农历的腊月初八到正月初八结束。
到了元朝,春节改名为白节(蒙古族的"春节"),时间仍是正月初一,放假只有三天。
明朝,正月初一恢复为春节。开国朱元璋是个非常勤奋的人,自己很少有假期,所以建国初期给官员们的春节假期只有一天,后因官员们有怨言改为三天,不过仍有不满声音。到永乐皇帝朱棣夺位迁都北平后,增加了元宵节假期,前后共计十天。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休假制度,不过跟历代一样,休假制度对于其他阶层的群体并没有什么规定。
到了民国时期,春节休假制度曾几度被取消。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曾下令废除旧历新年,改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13年袁世凯时期至1926年北洋政府时期又改回原样,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再次推行"废农推公"做法。
据当时的人们说,春节期间,政府派警察到关门的商店,强迫他们开门,销毁元宝茶和祭祀水果。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被罚款了。"甚至那些在乡下卖历书的小贩也一起被逮捕和拘留了。有一段时间,人们惊慌失措,新年的快乐变得很不是滋味"。当时,人们纷纷抱怨,然后想出办法宣布"本店整修"或"本店店主因亲友聚会,停售五日(正月初一至初五)",各个商店同样效仿。官员们也没有办法。最后,人们表面积极配合,实际上都没有照做,一两年后,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过春节,政府也就不再禁止人们庆祝旧历新年了。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强行废除农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从此,人们又可以公开的庆祝新年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在过春节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革命上,促进生产,工作到腊月二十八,甚至到大年三十也不休息,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开工了。春节不再放假,传统的习俗被当作四旧被废除。全国的报纸一片响应之声,要求举国上下"过一个革命化春节"。改革开放以后,春节又恢复了。
港澳地区,由于当时的香港政府和澳门政府采取宽松的民主政策,不干预中国的传统习俗,当地的民族风俗也没太受大陆的政策变动而改变,因此,两地的农历新年庆祝模式至今得到充分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