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华大地上,同样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客家土楼就是其中之一。
客家土楼有很多派别,分为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和川派等,以闽派最为有名。
闽是福建的简称,因此闽派的客家土楼又称福建土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光阴,成为闽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客家土楼以土作墙建造,有圆形、半圆形、方形等,形状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其中,圆形的客家土楼最为引人注目,在当地,人们将其称为圆楼或者是圆寨。
圆楼是当地的客家土楼建筑群中最具有特色的建筑,建造时,一般以圆心出发,根据不同的半径,一层一层的往外扩建;就好像是湖泊中的水纹,环环相扣,十分壮观。在最中心的地方便是家族的祠院了;祠院往外一次是祖堂和祖郎,最外边就是住宅区了。整个客家土楼的房间大小都一样,面积大概是十平方米左右,上下楼共同使用一个楼梯,可以说,每一家人都是十分和睦友好的。
客家土楼的结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就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一般以下堂作为出入口,建在最前边;中堂位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在最里面,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出了独特的造型结构外,客家土楼内部的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是非常的华丽精巧,可以说客家土楼是中国流传的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
客家土楼最为典型的代表有三种,分别是五凤楼、方楼和圆寨。从整体上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具有明确的主次卑特点,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发源地在黄河中游流域的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和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从历史学和建筑学的研究上看,客家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客家族群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居住类型。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内战连绵不断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了一种既有利于家族的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了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后代在一幢客家土楼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同生共死,荣辱与共。因此,御外凝内用户归纳对客家土楼的设计应该就是最为恰当的吧。
如今,客家土楼依旧保持着中原的汉文化古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处世界遗产。